產品列表 / products
我國自行研制的*先進綜合海洋調查船“海洋六號”在南海北部區域對 “可燃冰”資源進行了深入調查。記者隨船進行了跟蹤報道。據悉,目前取樣條件已具備,計劃明年開鉆。液氮罐
近日,海洋六號在南海的北部區域作業,那里的海深大約有1600米,調查隊員們把重力取樣器投放到海中,以獲取海底的泥沙樣品,來分析該處是否有可燃冰。
據了解,今年我國對南海“可燃冰”勘探工作的重點是要在南海北部前期勘探的基礎上,圈定重點目標區域,為下一步更加精確的鉆探工作做好準備。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博士陸敬安表示,他們在詳察區里布設了海底攝像、ROV海底機器人,今年還增加了深水多波束和海底電磁來探測水合物分布情況。
“可燃冰”是一種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溫高壓的情況下結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塊卻能燃燒而得名,是一種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廣泛而且儲量十分巨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國對“可燃冰”的研究始于1995年。2002年我國在南海*獲得可燃冰樣品,成為*四個通過開發項目發現“可燃冰“的國家。為此國家專門設立重大專項,加強對南海“可燃冰”的勘探工作。
*接觸
保存
“住”在零下196℃的液氮罐里
在福州路的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業渝光教授帶領記者走進了實驗室,在一排約1米高的金屬罐跟前,這位60余歲的老教授停下了腳步,“這一排金屬罐是液氮罐,罐內的溫度約為零下196℃,這里面保存的就是被稱為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
業渝光教授說,由于可燃冰的保存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氣壓條件,一旦溫度變高、氣壓變小,可燃冰就會分解成氣體和液體,“氣體也就是天然氣,跟我們平常用的天然氣差不多,而液體就是淡水,也就是說,一旦溫度變高、氣壓變低,可燃冰就不再存在,所以要保存在液氮罐中。”隨著業教授的介紹,記者也看到在液氮罐口的邊緣有很多鐵絲,如果把鐵絲拉上來,就能拿出被包裹的可燃冰,“當然,我們一般也不拿出來,一旦拿出就要進行特別處理,否則,可燃冰就沒有了。”
據了解,在這一排液氮罐中,除了保存著業教授帶隊自己做出的人工可燃冰之外,還有來自祁連山凍土下的可燃冰,甚至還有十年前從深海通過特殊手段帶回的神秘“海底來客”。
可以說,業渝光教授的團隊對于中國可燃冰的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里也是國內既保存海洋又保存凍土帶可燃冰的研究機構。業渝光教授也說,“一般情況下,從我國取出的可燃冰都會拿過來,供我們測試和研究用”。所以,對于這些花了大價錢從深海取出的東西,業渝光教授當然會像寶貝一樣保存。
來源
它們深藏在800米的海水下
業教授說,他們保存的南海可燃冰來自南海800米的海水下,由于可燃冰在普通環境中“不能見人”,記者沒有見到它的“芳容”。“雖然我國南海的可燃冰在 800米到1000米的水下,也并不是說所有的可燃冰都需要這么深的深度,理論上,可燃冰可存在于水深大于300米,溫度在0℃到10℃的海底。”
對于可燃冰,業教授描述說,它在低溫高壓環境下,跟普通的冰塊差不多,這個“冰塊”里,甲烷占80% ~99.9%,分解后可直接點燃,燃燒后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
采訪中,業教授告訴記者,并不是說可燃冰一定蘊藏在海底,“其實在陸地上也有,我們的液氮罐里就保存著從祁連山凍土下面開采出來的可燃冰樣本。”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從海底開采出的可燃冰,還是從祁連山下凍土里邊開采出的可燃冰,甚至是國外某些地方開采出的可燃冰,都是大體一樣的,雖然有些可燃冰的結構組成并不是*一樣,但是性質是一樣的,都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液氮罐
名詞解釋:可燃冰
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它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由天然氣與水分子結合而成的。組成天然氣的成分,如CH4(甲烷)、C2H6(乙烷)、 C3H8(丙烷)、C4H10(異丁烷)等同系物以及CO2(二氧化碳)、N2(氮氣)、H2S(硫化氫)等,可形成單種或多種天然氣水合物。
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主要氣體為甲烷,對甲烷分子含量超過99%的天然氣水合物通常稱為甲烷水合物。它可用mCH4·nH2O來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氣體分子,n為水分子數。
純凈的天然氣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被點燃,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可燃冰”。通常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溫常壓下*高可分解出170多立方米的甲烷氣體,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能源。液氮罐
2005年10月19日,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宣布對南海海域可燃冰調查取得重大突破。此次調查,初步摸清了可燃冰在南海北部陸坡區的分布范圍及資源量,并劃定了具體的鉆探目標區。
2009年6月17日,我國在南海北部成功鉆獲的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可燃冰”在廣州亮相。中國是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后第4個通過研發計劃采到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液氮罐